top of page

在纽约,差一点我也会飞

已更新:4月13日

美国 | 百老汇看剧、唐人街散步、中央公园发呆

图文_梁国忠

鸣谢_New York Tourism + Conventions





这是人生最远的一次飞行。
从吉隆坡出发,途径伊斯坦堡转机,才抵达这次目的地纽约。三座城市的跳跃,风景和人文全然不同,而有趣的是,城与城之间的飞行距离都在11小时左右。晚上从赤道起飞,下一个晚上才算真正落地。
抵达曼哈顿前,电召车司机温柔地提醒说,我们即将要进入市区。抬起头那刻,眼前的岛屿像是被高楼填满,毫无缝隙,而视角全是灯火通明的摩天大楼。这也像自带光源的长型鞋盒堆叠起来,穿过天际,很不真实的梦幻感。
哦!这就是纽约,跟电影里长得一模一样的场景。




每个人都值得拥有一座公园

早上打开电视新闻,有房子火灾、有议员挪用选举基金买 Only Fans、有感恩节假期的旅游人潮报道...... 一个小时不断重播同样画面,感觉像台湾新闻台,跨越半个地球,但原来彼此的生活感,也可以很靠近。


毕竟,我们还是生活在同一个世界,而唯一不适应的,或许是时差。既然身体抗议了,睡不着,那么就出门吧。天气预报说,纽约当天最高温是19°,我心想,难道这就是纽约的秋天吗?当然不,我们继续看下去。


入住的酒店 Thompson Central Park New York 非常靠近中央公园,步行即可抵达。但还是想说,曼哈顿毕竟是大城市,并非所有地方都可以用双脚抵达,除非你是铁腿。若是熟悉美国影剧文化,可以清楚知道曼哈顿分为上城(第59街以北)、中城(第23街和59街),以及下城(第23或14街以南)。 


有一种说法,越靠近中央公园,房价越高,因此上城会被认为是富人区。


说回中央公园,秋末的枫叶在阳光折射下,光影迷人,走到哪都很漂亮。即使只是跑步路过的行人,脸上染上的秋色,都想吃一口。记得跟 S 聊过移民的话题,她说必须是对宠物友好的国家,而中央公园的狗都是提着臀,傲娇的行走,他们才是这里的王。


在纽约上城的数天,我一直来回的走进与走出中央公园,带着一些刻意,因为贪恋着这里的空气,是纽约生活感溢出来的温度。


中央公园刚好进行着一场“I Need the Park” 的企划,街道上灯柱的布条,述说着每位市民对公园的想法。其中一名作家是这样形容这里的:For a writer, Central Park and its gravitational energy, is the ultimate muse. (对于作家而言,中央公园的磁场,是无尽的灵感)


难怪,我的磁场估计也跟中央公园搭上线了(笑)。





曼哈顿跳动的心脏


生活在赤道国家,天气炎热得很,别说公园散步,即使待在房子内都会感到闷热。因此,公园长期缺席在我的生活,但再想一想,我们需要户外吗?我没有答案,你呢?


纽约中央公园,原本并没有在城市规划的蓝图里,但随着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,当时的报纸编辑及诗人不约而同地认为,纽约应该要有一座公园,才促成这个计划。再来,当时美国也想要向欧洲国家展示“美国文化”的象征,作为回击对方认为“没文化”的嘲笑。


这是否是中央公园成立的缘由,暂不可考,但时至今日,这里成为曼哈顿重要的旅游景点,也被说是“曼哈顿跳动的心脏”。


中央公园,这是一座让我开始对公园有着期盼的开始。







 


五千多年的文明,藏于一室

大都会艺术博物馆(The MET),是不能错过的纽约景点之一。与其说是博物馆,不如说是宝库。


这里集合了世界文明的珍藏品,从东方到西方,从远古到至今,时间与地理的跨度之深与广,可说是浩瀚呀;但博物馆如何整理与呈现,则是一个很好的观察。


特展,或许是其中一个让大家不断想要来参观的原因之一。


在纽约的数日,刚好碰上艺术家马奈和竇加的特展,他们生活在19世纪60年代的同一个时期,但却有着不同的人生及机遇,而将两人的作品交叠呈现,不仅看出两人的艺术风格,亦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中看到法国或巴黎的种种面向,显现出当时的政治社会、艺术文化的时代背景。


这不是编辑手法吗?原来艺术作品也可以这样呈现,有媒体用了“大师级的双人舞”来形容这次的展览,个人觉得很有趣,也是一次全新看展的体验。


艺术家用画作记录自己的人生,我也好奇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,会用什么方式,记录自己和社会呢?





为什么博物馆都在排队


The MET 之后,我才得知在纽约参观博物馆,基本上都会遇到人潮,因为这座城无时无刻都涌入世界各地的游客,大家慕名而来,纷纷打卡各个旅游景点,而博物馆也不例外,所以排队是很基本的现象。


如果你幸运的话,或许也是有例外的情况。


由于没有考量到排队时间,原定行程的另一间博物馆 MOMA(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),只好默默被牺牲了。我知道会后悔的,但慢慢来,一座城那么大,我怎么可能看得完?那就把MOMA放到下次吧,总有一天,我还是要再回来纽约的。


MOMA,我们再择一日,你等等我。



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




位于美国纽约曼哈顿上西城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,由46个展厅组成,展品超过了3,600万件。专注于天文学、地球科学、人类学、古生物学、生物学等。每年承办超过100场特别展览。该馆的主要收藏项目包括于各大洲哺乳动物的收集,以及人类学的馆藏。






CityPASS 创造自己的纽约体验

www.citypass.com

想要在纽约尽兴游玩,但又没太多时间?纽约 C3 票是最好的解决办法。3 个景点的单次入场门票,包括:

  • 帝国大厦观景台

  • 峭石之巅观景台

  • 自由女神像和埃利斯岛

  • 9/11 纪念馆和博物馆

  • 哈德逊广场的「边缘」(Edge at Hudson Yards)

  •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

  • 环线观光游轮 (Circle Line Cruises)

  • 现代艺术博物馆(MoMA)

  • 无畏号海、空暨太空博物馆

  • 古根海姆博物馆


 




Thompson Central Park New York
探索曼哈顿的最佳起点

距离中央公园的几步之遥,值得给 Thompson Central Park 一个赞的大拇指。如果你喜欢中央公园,想要更亲近的靠近曼哈顿的大自然,地理位置占了绝大的优势,是不能错过的酒店选择。


我入住的高楼层客房,从窗口俯瞰出去,既可以看到染了一片秋色的公园,有着与别人另一个不同的角度来欣赏中央公园。


那内部装潢的部分,典雅是我感受到的氛围,但又不失现代酒店拥有的设计感,从灯光的布局,以及艺术品的展示,可以看见酒店很用心在营造空间的气氛,不会过于冷冰,而又想带出一种高级优越的住宿体验。


我也尝试了酒店附属的 Parker's 餐厅,主打现代美食菜肴与调酒菜单相辅相成的搭配,那么龙虾和牛排就一定不能错过了,经典的美剧不就是要吃牛排和龙虾大餐吗?呵呵,而菜单真的有这两道食物,而且味道及摆盘都让人感受到精致且用心。


我在 Thompson Central Park 的客房看到纽约的第一次日出,因为是我在这座城的“处女日出”,那一定是难忘的。





 




INNSiDE by Meliá New York NoMad
想要翘起小尾巴的快乐

INNSiDE by Meliá 是我的救星。


即使逗留了纽约数天,但时差并没有完全调整过来,身体当然也有吃不消的时候。纽约秋天的天气,从高温转为阴雨,再加上突然的倾盆大雨,让我措手不及,不小心着凉了,身体微微发热。


此后,纽约的气温开始转凉,出门时刻要记得保暖。对于长期生活在热带的马来西亚人来说,这是出门以后才搞懂的“洋葱式穿法”。


因此一家酒店营造的休息空间,不管是硬体或氛围,都是旅途上补充能量最佳的场所。


离开曼哈顿的上城后,我选择入住位于中城的 INNSiDE by Meliá 酒店。这完全摆脱了上一家酒店的感官,甫进入客房,明亮的全白空间及布局,有着小清新感,让人觉得很舒服,心情也跟着快乐起来,是那种不期而遇发现喜欢事物的好心情。





南来北往,便捷至各个纽约景点


酒店位于中心地带的位置,拥有313间客房,便捷易达的交通,可迅速移动到纽约不同的景点,例如帝国大厦、高线公园、以及标志性的梅西百货广场等。


我特别喜欢酒店的电梯设计,用手绘图的形式标注了各个重要景点及酒店位置,即美观,也非常实用,资讯性十足;其次是一双可爱的室内拖鞋,拖鞋上有画上五指脚趾(还有脚毛!),让平凡不过的小东西,突然生动起来。


另外,我也在体力恢复后的夜晚,独自流连在酒店的一楼吧台,寂寞的人是不是特别容易醉倒,还是纽约太迷人,让我不小心多喝了几杯,只记得那晚我是带着笑意入睡的。


刚好入住酒店的这段时间,预约了音乐剧《芝加哥》的门票,碰巧与酒店非常靠近,步行的距离即可抵达。因此,我有花了很长时间在纽约街头漫步,观察行人表情,也希望捕抓多一些街头照片,无形中也掌握了行人的节奏感。


每座城市的步伐不尽相同,纽约亦然,我也希望哪天可以假装是纽约客,匆忙但又不失优雅的走在街上。





晚上在 Rockerfeller 俯瞰纽约夜景,终于知道什么叫做“钢骨森林”



 




看百老汇,也看沉浸式剧场

来纽约,当然要看演出!


作为观赏剧场表演的爱好者,非常好奇纽约百老汇行业的经营,并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表演行业。不仅带动经济,也成为一种流行文化,没有门槛,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的进出剧场,享受舞台上的娱乐表演。


百老汇很多作品不仅叫好,也叫座。部分百老汇门票也非常难购买且价格昂贵,必须提早预约。要不然,旅客也可以碰碰运气,在特定的售票口或剧场门口购买优惠票。


先说《芝加哥》。剧情讲述的是芝加哥一名涉及枪杀入狱的少妇,为了上诉离开女子监狱,而发生种种好笑与无奈的故事,又牵扯出当时的社会与司法腐败的现象......估计大家对《芝加哥》并不陌生,因这部百老汇作品也曾翻拍成电影,并在2002年获得奥斯卡的最佳电影奖。


即使没事先做功课,也没关系。舞台上的灯光、舞蹈、音乐都会让你目不转睛,随着演出的强劲节拍,以及演员的舞蹈表演,整体专业及娱乐感十足。


演出结束后,走出剧场,心情还带着刚刚舞台上五光十色的热闹及欢乐;而外面大楼的 LED 广告墙,则不断轮播着各种百老汇作品的海报。有那么一刻,我觉得舞台上的演出,好像并没有结束,而站在纽约街头上,貌似在舞台上一样,一样的喧闹及精彩。



纽约夜生活,也可以很文艺


互动感,应该是时下最流行的演出要素。


这次来纽约,除了经典百老汇作品《芝加哥》外,我也看了一个被归类为 Off Broadway 的沉浸式剧场《不眠之夜》(Sleep No More)。


约五层楼的建筑,每一层同步上演着剧情,你可以跟着不同的演员上下奔跑,用他的视角推进故事发展。三小时的时间,剧情会重演三次(若没记错的话),但也看不完,每个房间的道具都可以自由翻动,太多太多的细节,难怪网上那么多人二刷,三刷......


《不眠之夜》以莎士比亚的《马克白》为故事情节,通过现场营造的诡异与惊悚氛围,让观众好像与演员一起进入剧情,带上纯白色的面具,以“偷窥”的视角来欣赏故事的发展。


这是很新奇的看戏体验,觉得可以套用在其他老建筑、地方故事或旅游内容也可以,是否是另一种社区活化的表现呢?可惜的是,《不眠之夜》在2024年4月28日结束演出,但大家依然可以关注演出场地 The McKittrick Hotel 的最新进展。


在演出结束后,在工作人员引导下回到酒吧区,享受现场精彩的乐团表演。这样的活动设计,让我觉得很美好,因为这不仅仅是一场演出,也可以是和朋友聚会的场所。


这样的纽约夜生活,我可以!







 




课本上的美国民族大熔炉

走进了曼哈顿的华埠,感觉有老香港的味道。


餐厅的玻璃窗外,烧腊很吸引人,估计是广东人先来到纽约吧,要不然港式餐厅为何那么多间。当然还有很多中国餐、珍珠奶茶店等。


离乡的人,习惯聚集,说着彼此才懂的语言及难题。曼哈顿的唐人街有着市井的气味,卖水果的街边摊,生鲜的鱼店,以及杂货铺等。从纽约上城到唐人街,画风变化太大了,但这里确确实实就是组成曼哈顿的一个地区。


我个人很喜欢唐人街以及周边地区的老建筑,外墙有一个 “Z字型” 的逃生梯,作为应对意外发生时的用途。虽说是后期加装的设施,但却成了曼哈顿街头的另一道风景。


提及华埠,我也预约了一趟以“家庭史”为主题的导览活动,走进故事博物馆,参观两家移工的家庭,分别是 Natalie Gumpertz 和王太太的故事,窄房子的蜗居来看曼哈顿及移工历史的相互关系。


这场名为“100 Years Apart” 的导览,是由 Tenement Apartment Tours 的其中一个单元。而所有的导览或展览,都是想要激发过去与现在的故事,促进纽约或美国人的多元,包容,以及落地生根后的身份认同。


或许移工家庭的故事无法出现在教科书,经常被大众所忽略,但实际走访这些移工以前的老房子,从公寓走廊、厨房或客厅,像是沉浸式的走进他们生活里,这有助于讨论及彼此谅解美国民族大熔炉的社会脉络。





我在纽约的吃吃吃


视觉上的纽约无可挑剔,建筑老旧到摩登,有着生活的气味;但味觉上我始终无法爱上这座城,食物整体偏咸,最后在唐人街被一碟鲜虾云吞捞面救赎,仅仅少了一碟腌青辣椒,这也提醒着我的轴心在吉隆坡,不管走到多远,自己的身份永远在马来西亚。


参加了半日美食团,虽然说 Food Tasting,但份量却是惊人。下次,如果还有下次,我一定空着肚子来参加美食团。


我参加了一趟"雀儿喜市场、高线公园与哈德逊广场的历史美食导览团”;食物依序是 Mini Donuts, Taco, Egg Tarts, Pizza, Cookies, Dumplings...个人很喜欢雀儿喜市场的氛围,如果对纽约食物没有头绪,那就来逛逛吧,总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食物。


除了美食团以外,也会分享当地 meatpacking 如何从肉类加工地区,摇身一变成为曼哈顿时尚及高级公寓的所在地;其次是高线公园也一定不能错过,这可是纽约目前最常被讨论的风景,四季风景不同,也会与艺术家合作,定期更换不同的装置艺术,成为一道集结行人天桥、公园及艺术的户外空间。


对我来说,美国很“乱”,但这种乱被唤为“自由”,我像一名过客,不得其门而入,我想只有真正生活在美国,才会体验到的自由吧。而这次纽约行之前,机缘下认识了 T 哥 ,想说叫他带路看看这个“世界”。


他的家人“跳飞机”后,輾转成为公民,之后整个家族都搬来美国,一待就是20年。话题离不开置产、退休后是否要离开、美国种族问题。很多观察,不如他的视角下的纽约。


在酒店的房间都会打开电视,除了了解当日天气预报,也想看看美国的生活形态。广告很多是商品销售,例如汽车、网购平台、疫苗、保健品。而,很特别的是,律师也会打广告,协助客户来处理社会上遇到的所有不公不义的事件来争取金钱赔偿。


纽约,我们再见。







 


终于搞懂纽约 subway ,虽然老旧,但老东西的魅力,其实无法被新奇取代。

不过呢,神经质的人也不少,经过的时候有点点紧张感。



越过布鲁克林桥,氛围跟曼哈顿完全不一样。小店林立,适合逛街。



 


The Greenwich Hotel
曼哈顿的隐藏酒店



Hidden Bar 听腻了,那么隐藏酒店是否让你感到新奇呢。


一般上,奢华酒店的标配不外乎是华丽门面与堂皇大厅。若要更浮夸一些,就会配上落地水晶灯的闪耀光芒,强烈表达:“我就在这里”的存在感。反观 The Greenwich Hotel,他们的做法则反其道而行:“没有人在这里”,刻意淡化,想要把自己藏起来的神秘感。


第一天抵达时,电召车司机询问我说,确定这里有酒店吗?当下我也好奇,因为我们根本没有发现这里存在着一家酒店,非常低调,若不是有地址,估计很难找到。路过的行人,若没有仔细管观察,也不会发现这里藏身一家五星级的酒店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The Greenwich Hotel 也是立鼎世酒店集团(The Leading Hotels of the World)旗下成员,搜寻他们的官网,感觉犹如一本世界奢华酒店指引,快速找到值得推荐的住宿环境,让你发现很多不为人知的酒店品牌,例如 The Greenwich Hotel。


踏入酒店大厅,光线柔和,偏暗,让人感到舒服,没有一点拘谨的氛围。这里是老房子改造的结构,或许碍于空间关系,没有走“高大上”设计,而是从装潢细节、艺术品摆设来营造出没有距离感的格调。


房间竟然有独立桑拿


这里有88间房间,据官网说每一间都是独立设计,没有两个房间是相同的。这个我无法评论,除非我来体验88次。(哈)


这次房间的体验是 Studio Suite 房型,配有独立桑拿,最适合秋冬季节了。时差睡不着的时候,一个篮子的零食(巧克力,饼干,核桃,薯片,软糖...) 免费任你吃,冰箱饮料随意喝,像极了住家。


这时,我才意识到从酒店外观至内部装潢, The Greenwich Hotel 希望给客人进入“住家”的亲切感,因此在房间内的摆设像是不经意的书籍、老照片合照,让你的入住体验不是在酒店,而是某人的住家。


其次,我也很喜欢酒店底层的游泳池,这里被媒体誉为纽约市最棒的游泳池,主打日式禅风感,光线映照在泳池上,有着另一种的美感。浸泡在池底,特别是在冬天的城市,有说不上的暖和感。


对了!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没说。酒店的拥有者是资深演员罗伯特·德尼罗(Robert de Niro)。The Greenwich Hotel 的私密性特点,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吧。





bottom of page